为打破传统法治教育的“距离感”与“割裂感”,破解“说教式”普法困境,4月23日,我校组织学生前往泉山区人民法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,通过构建沉浸式法治教育场景,深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,筑牢学生道德与法律防线。本次活动由依法治校办公室主办,建筑工程学院承办。
庭审前,师生们怀着敬畏之心,有序踏入法庭。法庭上国徽高悬,熠熠生辉,审判席、公诉席与辩护席的布局井然有序,每一处都透露出司法程序的严谨与神圣。此次公开审理的受贿案,被告人夏某曾任某单位领导职务,因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物、为他人谋取利益,涉嫌受贿罪被提起公诉。
庭审中,从法庭调查、举证质证到法庭辩论、被告人最后陈述,各个环节环环相扣。公诉人通过详实的证据链条,清晰呈现了被告人从思想懈怠到防线失守、最终沦为阶下囚的过程;辩护人围绕量刑情节展开辩论;被告人夏某在最后陈述中几度哽咽,深刻反省自己因贪欲迷失初心、背叛职责的错误,“我对不起组织的培养,对不起家人的信任,希望大家以我为戒,千万不要触碰法律红线……” 他的忏悔让在场学生深刻感受到违法犯罪对个人、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危害。
庭审结束后,带队老师引导学生从 “法、理、情” 多角度剖析案件,将法治教育与职业道德、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,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思政教育的肌理。学生们围绕 “青年学生如何树立法治意识”“职业道路上如何坚守底线” 展开热烈讨论。“看到被告人在法庭上的懊悔,我突然意识到,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,知法、守法、护法都是首要准则。” 工程造价2301班邵同学的发言引发共鸣。
此次“庭审课堂”,是我校将法治教育从“理论灌输”迈向“实践浸润”的具象化实践。我校将继续以创新为笔,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画卷上,书写更多鲜活的法治篇章。
新闻来源:建筑工程学院 杨世威
新闻初审:建筑工程学院 赵音 孙坤、依法治校办公室 徐云慧 王墀锡
新闻摄影:建筑工程学院
编辑:杨世威
审核:张书